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地理學與科學技術研究
Geograph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開課學期
103-2 
授課對象
理學院  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洪廣冀 
課號
Geog5096 
課程識別碼
228 U316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地理405 
備註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
總人數上限: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2Geog5096_STS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什麼是科學知識?對此問題,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與科學史研究者一度堅稱科學知識必定是普世性的、是貫穿古今且放諸四海皆準的。然而,自1970年代以來於科學史與科學知識社會學中蓬勃發展的「在地取向」挑戰這樣的說法,進而以一系列精巧的經驗研究證明科學知識不僅可為社會學與人類學分析的對象,更有其地理學。本課程旨在介紹這波持續近半世紀、影響橫跨地理學、人類學、社會學與科學技術研究 (STS) 的「地理轉向」。本課程之授課內容可分為四單元:首先,本課程將回顧1970年代以降科學史與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發展,說明科學知識之地方性如何成為研究者關心的重點。進而,我將討論同時期之地理學者如何回應這波對科學之普世性與進步性的挑戰。第三部分將回顧主導此地理轉向的兩類理論取向:1. 由社會學者Steven Shapin與地理學者David N. Livingstone倡導之「愛丁堡學派」;2. 挑戰社會與自然之二元論的「行動者網絡理論」。最後,本課程將討論全球論者、後殖民主義者與後結構主義者對此地理轉向的批評,並由此帶入以台灣與東亞為主題的經驗研究。 

課程目標
結合地理學之視野以回答「科學是什麼」、「科學於過去與當代人類社會中的角色是什麼」等問題已成為歐美學界過去四十年來主要的發展趨勢之一。有鑒於台灣地理學社群與STS社群間的對話仍屬有限,且屬於某特定社群之研究者在面對另一社群獨特的概念與分析語言時,常有無所適從之感,本課程提供有志於探討STS與地理學之可能結合的地理系與非地理系學生一個概念地圖,期許學生能藉由閱讀相關領域之經典研究,在面對經驗現象時,能熟練且恰當地運用概念與分析語言。 
課程要求
1. 修課者須閱讀每週指定讀物 (五十頁左右),並參與課堂討論。(30%)
2. 在學期開始,我會給修課者一份書單,列出值得深入閱讀的書籍。修課者得以三至五人為一組,自該書單中選擇一至兩本書,共同閱讀該書,並於期中時做十分鐘的口頭報告。(30%)
3. 每位修課者須撰寫十至十五頁的期末報告,並為該報告製作三分鐘的 “trailer”。(4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依各週主題而異。 
參考書目
依各週主題而異。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6  課程介紹 
第2週
3/05  孔恩之前 
第3週
3/12  孔恩革命I 
第4週
3/19  孔恩革命II 
第5週
3/26  在地取向 
第6週
4/02  地理學傳統I 
第7週
4/09  地理學傳統II 
第8週
4/16  愛丁堡學派I 
第9週
4/23  愛丁堡學派II 
第10週
4/30  愛丁堡學派III 
第11週
5/07  行動者網絡理論I 
第12週
5/14  行動者網絡理論II 
第13週
5/21  行動者網絡理論III 
第14週
5/28  混雜的地理學I 
第15週
6/04  混雜的地理學II 
第16週
6/11  混雜的地理學III 
第17週
6/18  期末報告